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新时代艺术家(重生) > 新时代艺术家(重生) 第72节

新时代艺术家(重生) 第72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沈三通稍微好一点,《超市》的成功,赚足了观众缘。
    有了《超市》给予观众的信心,大部分观众进入影院,是愿意沉浸在他创造的世界里面。
    只有很少一部分,是抽离的。
    往往是影评人、同行。
    他们看的不是电影表面,而是想要探究电影背后的故事。
    这样的人很难感受电影的快乐。
    还有极少部分,扛精,花钱进电影院对抗导演创造的世界。
    沈三通要考虑的是大部分观众的代入问题。
    《忌日快乐》是一部外国片,照搬观众肯定无法代入。
    《忌日快乐》的女主设定,是一个读大学嗑药、滥交的女海王。
    轰派之后,可以随便在别人床上出现。
    默认谁都能用的烂货。
    她和自己妈妈同一天生日,妈妈去世了,所以她不想过生日,对待周围的人,带着刻薄。
    实话实说,从中国人角度来说,女主完全是烂货。
    《忌日快乐》原版的创造背景是在美国校园,有这样的人设完全可以理解。
    一个美国人,从小到大很难说不遭遇抢劫、盗窃。
    大部分还会遭遇凶杀。
    在外面吃着饭,一辆车开过来,摇下车窗,几枪把人打死,属于是一件好凶杀案。
    因为带有明确指向的凶杀,往往是帮派动手。
    目标明确,和旁人无关。
    当然因为没有人报案,往往也不计入美国凶杀案统计数据之中。
    更可怕的凶杀不是出自帮派动手,而是随机杀人。
    音乐会、校园里随机进行。
    沈三通想了想,《忌日快乐》上映在17年,这部戏创作、拍摄的时候应该是16年左右。
    这个时间点,美国教育已经彻底烂完。
    校园里各种强化剂泛滥。
    女生在趴体之中被弄的现象很普遍,说白了就是强,但是一般没有人报案。
    统计数字,只是统计数字。
    美国青少年三成想过自杀,接近两成有过强迫性行为。
    统计数字之外,这个数字只会更夸张。
    考虑到随着教育烂完,中小学学不到东西,想要学到东西,必须上大学。
    大学学费非常昂贵,助学贷款的利率是十一个点以上。
    导致美国大学生毕业必须在一个月之内搞定自己的工作,能够覆盖助学贷款的工作。
    如果不行,就很容易滚雪球,人生彻底毁掉。
    所以很多美国大学毕业生,在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的,会出卖自己的宠物,各种纪念品。
    男的卖血,女的卖身,都很正常。
    甚至为了还贷款,在大学自己弄强化剂,种毒蘑菇,或者参与强化剂买卖。
    能找糖爹已经是很幸运和幸福的了。
    有人会问家庭呢?
   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贷,父母也有自己的学贷。
    沈三通进一步思考,以上只是从个体方面,不考虑宏大叙事。
    什么工业空心之后,为了刺激消费,制度性的消灭储蓄,大的方面就不提了。
    特别是08年之后,美国中产不少要依靠卖血周转过活。
    顺便说一下,美国是世界第一血液制品国。
    在一个自我安全很难保证,无法保证自己出门一定不被抢;
    不参与趴体可能要被霸凌,参与了可能要被强;
    不上大学学不到东西,上大学要背上巨额贷款。
    这种环境之下成长生活的大学生,醉生梦死、有一日享受一日,是非常正常的。
    长远?
    没有长远。
    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,这可不是文青矫揉造作的发泄。
    在美国,是现实生活。
    一个乖乖仔学生,什么坏东西都不碰,好好学习。
    忽然有一天,某个美国警察进错了房间,嘭嘭嘭清空弹夹,把人打死了。
    如此环境之下,与其不知道什么时候完蛋,大部分人选择爽一爽,才是一种老百姓的生存智慧。
    也就是说在美国,除了百分之一的统治人口,可以用五年十年的目光对待生活。
    大部分人,只能五天、十天的周期来过日子。
    沈三通总结了一下,《忌日快乐》诞生的社会现实就是如此。
    还没考虑lgbtqiapkdxuc+的影响。
    原版电影票房非常成功,说明美国观众很有代入感,至少认为合理。
    迎合了过一天算一天的生活节奏。
    沈三通要拍《忌日快乐》,明显不能直接抄。
    老中没有如此魔幻的环境。
    哪怕是05年,治安比不上后世,也没有那种朝不保夕的癫狂劲。
    而且国内观众看进口片,因为受教育影响的关系,看待外国,是抱着看优点的心态。
    国外片子看优点,而看国产片,不能说找缺点,但也不是特别宽容,对于代入感要求特别高。
    哪怕是对港台地区片子的宽容度,也要远超过本土片子。
    沈三通版本的《忌日快乐》必须符合老中的实际情况,这样观众才有代入感。
    第72章 魔改《忌日快乐》
    首先名字要改,《忌日快乐》名字带着晦气。
    沈三通要着重在于喜剧,轻悬疑恐怖,不能让观众不舒服。
    所以,名字改为《生日快乐》。
    然后要确定一个主题,不是说商业片就没有内在。
    将商业片简单的看做爆米花,纯粹是国内一帮既得利益废物制造的虚假印象。
    恰恰相反,往往商业片的主题越是深邃、纯粹。
    哪怕放在国外,纯粹的爽也支持不了一部电影,要加上家国叙事。
    如果是好莱坞战争题材,往往还要来点假反思,鳄鱼的眼泪。
    好莱坞所有成功的商业片,都蕴藏着非常浑厚的内在。
    原版《忌日快乐》的主题,是救赎。
    海王女主在一次次循环中完成了救赎,自我和解,和同学和解,和爸爸和解。
    然后浪女回头,回归家庭,找了个清教徒式的男主在一块。
    清教徒,也只是相对那个时候美国的环境而言。
    好莱坞八九十年代的清教徒是阿甘那种,一几年之后的清教徒,就是男主那样。
    只嗑止痛片,不滥搞,绝对美国校园的清教徒了。
    原版镜头、布景,很有考究。
    灯开关处的国旗,润物细无声的细微处,施加爱国影响。
    原版电影也有别扭的地方。
    亚裔的角色无论是男还是女都只是负责讨好,对黑女悄然的鄙视,
    看似政治正确,照顾了少数族裔,但是处处透着白人话语权的凝视。
    “我这版的主题要实在一点,国内观众哪怕是商业电影,也要有内在,必须经得起一定的推敲。”
    沈三通可不会真的信一些编造的鬼话,什么中国不教逻辑课之类的言论。
    随便找中国人,让他讲点历史,个人爱好不同,喜欢的历史时期不同,但总能说两句。
    05年,80后逐渐成为观影主流,平均受教育水平高,越来越不好糊弄。
    再加上多年来有一种文以载道的思想,纯粹的爽片,是不行的。
    沈三通这版《生日快乐》内在除了原版的救赎之外,还有成熟。
    成年是必修课,成熟是选修课。
    让想要挖掘的观众能有挖掘的东西,而图一乐的观众,也能获得欢乐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