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05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05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更主要的任务,是稳固已经占领的区域。
    顾成老成持重又懂民政,能更好的配合朝廷的计划。
    耿子茂被调任大都督府,担任水师大将军。
    梅殷担任禁军大将军,唐敬业担任骑兵大将军……
    林浩调任抚慰部,担任总抚慰大使。
    李景隆担任兵部左侍郎,主持兵部工作。
    仅仅大都督府和兵部,就有十一位主官进行了交替。
    但这还不算结束,新官上任难免会提拔一些自己器重的人上来。
    最终会有多少人被替换,还是未知。
    除了总部,地方各军也进行了大调整。
    比如南洋大将军郭英,因旧伤复发选择退居二线。
    他自感时日无多,加之长子郭镇能力平庸,就选择了分封。
    他这一系的位置就让出来了。
    刘楚才被调去担任了南洋舰队大将军,东海大将军被调任北海大将军。
    大明四大舰队,北海、东海、南洋、西洋。
    其中南洋舰队实力最强,北海其次,西洋再次,被夹在南北之间的东海舰队实力最弱。
    所以这次调动,对他们来说都属于高升。
    而他们调动后空出来的那些职务,则由新提拔的人才担任。
    说白了,朝廷就是要通过这种频繁的换家,削弱将领对军队的影响。
    而且,每个将领的风格不一样,作战思路也不同。
    各军互换将领,也可以起到技术交流的效果。
   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,起到反腐的作用。
    当然,这种高层互换,是很影响战斗力的。
    将领和士兵,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相互了解相互适应。
    在战时这么干就是大忌,可现在不是战时,这么做的不良影响被降到了最低。
    除了军方,民政系统也进行了一轮更换。
    大明建国初期,文武之间相互转换是很正常的,不少武将后来转成了民政官。
    这其实不符合大明文武分治的政策。
    原则上,军官转民政官,只能往捕快、游檄、求盗这一类转。
    是不允许转成主要行政官吏的。
    这么做,也是为了防范军方做大。
    现在大批武勋转成的民政官被封走,他们空出来的位置,就顺势由专门的民政官来接替。
    既完成了权力交替,也解决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。
    相对于军队的调整,民政系统的调整要更加复杂一些,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更多。
    本来陈景恪是懒得过问的。
    朱雄英当了五年皇帝,再加上之前的密奏制度,也是培养了不少心腹的。
    这一次正好将他提拔的那一拨人才,给提拔上来。
    但树欲静而风不止,坐在这个位置上,有些事情他想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。
    很多人都求到了他的头上。
    关系一般的直接回拒就可以了,可很多熟识的,比如算学圈子出来的,他就不能这么生硬拒绝了。
    为了安抚这些人,他可没少头疼。
    还好,朱雄英其实也更喜欢偏理科的人才。
    他用人的时候会将懂不懂理科,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。
    倒不是对纯文科生有什么偏见,而是实践证明,学习理科的更注重实际,更看重数据。
    做事情也更讲究成法。
    基层工作,就需要这样的踏实的官吏。
    尤其是大明正处在变革时期,也确实需要大量懂数据的人才。
    所以,朱雄英提拔官吏的时候,也顺带考虑到了算学圈子。
    其中不少人在这次调动中,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。
    算是意外的帮了陈景恪一把。
    虽然真正的理科还没有完全推广开,但朝廷选人的倾向,已经影响到了读书人。
    再也没有人反对算学,而是主动去学习。
    讨论算学也不再被视为上不得台面,相反算学好的也同样会被大家追捧。
    民间文会上,也会添加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。
    对陈景恪来说这也是意外之喜,为以后推广理科消除了许多障碍。
    说白了,一切都是利益的选择。
    言归正传。
    有人来找他活动位置,这陈景恪一点都不意外。
    让他没想到的是,就连解缙都找人来游说他了。
    而且他找的说客还不是别人,正是方孝孺。
    这让陈景恪非常惊讶,不解的道:“这时候回来,缙绅到底在想什么?”
    南洋那边的学政工作,还没有完全走入正轨。
    新的藩属国又即将册封,正是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主持大局。
    他这时候要求回来,那就是不顾大局。
    别说什么,为啥非要我顾全大局云云。
    如果他是普通人,说这话谁也不能指摘什么。
    南洋总督学可是一等一的高官,而且搞学政最容易获得名声。
    这是妥妥的名垂青史的工作。
    如果这还不满足,那也太贪得无厌了。
    就算想当更大的官,那也得顾全好大局,把手头的工作做好。
    不顾大局一门心思往上爬,这种人能让他进中枢?
    方孝孺苦笑不已,他就知道这不是啥好活,换成谁恐怕都会生气。
    但作为至交好友,他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找了过来:
    “他倒不是想当大官,而是想进学宫。”
    “你应该知道,对于一个学者来说,不能进入学宫是多大的痛苦。”
    “他在南洋,只能通过报纸和书信,了解一些片面信息。”
    “心中积累了无数念头,迫不及待想要表达。”
    “他早就想回来了,甚至辞官都要回来。”
    “只是顾虑三皇的知遇之恩,加之与你的情分,才按捺住了这个念头。”
    “这次也是得知官场大调动,才厚着脸皮让我来找你。”
    陈景恪脸色好看了不少,比起贪恋权势,这个理由要容易接受一些。
    但他依然很是不满。
    还是那句话,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反过来说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。
    解缙处在那个位置上,就有义务和责任,将这项工作做好。
    现在工作没完成就为了私人爱好撂挑子,同样不可原谅。
    但是生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,他控制住情绪,说道:
    “他的想法我能理解,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。”
    “马上又会有一批诸侯国建成,正需要他效力……”
    “你告诉他,一年,一年后将他调回京师。”
    方孝孺脸上却没有丝毫喜色,有的只是无奈。
    他了解陈景恪,如果继续劝说,不允许回来,那就说明依然会重用。
    如现在这般,其实就是放弃培养解缙了。
    对此他也没有什么可说的。
    劝?劝谁?怎么劝?
    劝解缙?当初就劝过了,要是有用他就不来了。
    劝陈景恪?算了吧。
    不会真以为他心善,就当没有原则的好人吧?
    很多时候,陈景恪也是认死理的。
    否则,福清公主处死那个管家的时候,圣皇他们也不会如此担忧了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