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6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6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坏处是,思想界进一步教条化。
    陈景恪知道,这些小学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。
    扼杀是最简单的办法,但不利于文化的繁盛。
    所以他尝试用一个框架将其都装进去。
    在确保多样性的情况下,又不让各思想跑偏。
    事实上到了现在,陈景恪也不怕思想界会分裂。
    秦国还没有大一统的时候,诸子百家争鸣,思想界空前繁荣。
    然而不论是哪个学派,都以华夏文化传承人自居。
    秦朝建立后,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。
    陈景恪穿越后,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文明的概念。
    不管内部思想怎么变动,大家头顶都是同一片天。
    这也是他敢于尝试多样性的底气所在。
    换成华夏之外的地方,他肯定也会搞一神教,搞唯吾独尊。
    因为不这么搞,秒秒钟就能分裂。
    而且陈景恪这么做,也有政治上的考量。
    拉拢小学派,让他们帮忙完善大同思想。
    同时还能使其向朝廷靠拢,支持朝廷的变革。
    现在,效果就显现出来了。
    各地方性小学派纷纷站出来支持变革,并且基于自己学派的思想,对管事和管人进行诠释。
   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,这是实现大同思想的必经之路。
    陈景恪得知这些情况之后,自然非常高兴。
    让方孝孺从各家思想里,挑选较为优秀的,刊登在周报上。
    同时还邀请各学派的领袖,前来洛阳研讨学问。
    地点就在洛下书院。
    为了支持这一盛举,朱雄英令工部以最快的速度,在洛下书院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学宫。
    供各学派代表居住、学习、讨论学问。
    此举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赞颂,朱雄英的个人威望再创新高。
    各学派领袖,纷纷动身前往洛阳共襄盛举。
    陈景恪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,可面对即将到来的各派领袖,也感到压力巨大。
    生怕自己一个失误,将大好局面付之东流。
    不过他并没有惧怕。
    真正的勇士,敢于面对……
    额,算了……咱不怕主要是因为容错率高。
    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,纠正过来就是了。
    只要朝廷一如既往的支持他,就无所畏惧。
    朱雄英是最高兴的。
    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,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太关注政治。
    只要自己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,谁当皇帝他们并不关注。
    很多地方的人,其实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换了人。
    这种情况还不只存在于一地两地,而是普遍存在。
    不只是古代,即便是前世也一样如此。
    华人圈子很大,可是在各国的政治影响力却极弱。
    原因就是他们不喜欢参与政治。
    可是在国外那种选票政治下,不参与政治你的选票就是无效的。
    你的选票无效,就会被边缘化,会被‘意见领袖’们打压,成为政治牺牲品。
    言归正传。
    普通人不在乎谁当皇帝,也没有动力去了解。
    甚至很多人依然认为,当朝天子是洪武帝。
    但现在不一样了,读书人开始为朱雄英鼓吹。
    这些读书人在地方上,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。
    当他们开始鼓吹的时候,百姓们自然也就知道了天子是谁。
    他们的反应就是:
    哦,好圣孙当天子了?
    太好了。
    然后这些读书人还告诉百姓,天子雄心勃勃锐意革新,大明一定会变得更好。
    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。
    变革再无阻力。
    自我的权威增强,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。
    也就在这个时候,他顺势颁布了那道震惊天下的圣旨。
    要对整个官僚体制进行变革。
    先从中枢开始。
    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变革了,可依然为这道圣旨震惊。
    原本大家都以为,最多就是新增几个部门,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职权。
    没想到,竟然是整个体制变革。
    这太激进了。
    不少人劝阻,希望皇帝稳妥行事,不要过于激进。
    还有人找到朱元璋和朱标,想让他们劝一劝。
    老朱对此表示:“咱为什么要劝?大明不是一直在变革吗。”
    “咱的意见?咱自然是支持皇帝的。”
    然后还不忘警告群臣:“你们都给咱老实一点,谁敢拖后腿,就别怪咱不客气。”
    朱标的语气就比较委婉的:
    “大明变革之路走了十六年,基础早已夯实,是时候尝试对官制变革了。”
    “其实这也是我原本想做的事情……”
    “第一期国家计划失败,我就知道官制需要改一改了,也已经做好了改的准备。”
    “只是一场大病,将这一切都拖延了。”
    “皇帝这么做,也是继承我的计划……”
    “诸公皆国之肱股,要多多配合皇帝才是。”
    该说不说,朝中大臣多是朱标提拔上来的,他的话还是非常管用的。
    大家一听这话,顿时就不再说什么了。
    既然是早就做好的规划,那就不是新皇心血来潮的行为。
    众人安心了许多。
    但具体要怎么改,目前朱雄英并未透露,只是告诉群臣年后公布。
    现在大家先做好年终终结。
    群臣稍安,开始沉下心处理手头的工作。
    然而朱雄英要做的事情,还不止于此。
    没几天他又以洛阳京畿之地,人口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数量为由。
    下令从天下各地迁徙富户十万,充实洛阳人口。
    再迁徙五万富户,充实凤阳皇城人口。
    对此群臣并没有大惊小怪,迁徙富户削弱地方,这是常规手段。
    没什么可说的。
    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对朝廷的这种手段,各地也早有应对之法。
    把老二老三或者不讨喜的富户名字报上来。
    甚至可以用这种方法,打击自己的敌对家族。
    借助朝廷的手,把敌对家族迁走,实现对地方的进一步掌控。
    这次,大家本以为又是一样的套路。
    然而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。
    朱雄英给出了一份名单,上面六成都是前两年,各地举荐的贤才所在的家族,或者和他们相关的家族。
    这一下,所有人都傻眼了。
    他们没想到,一个常规的举荐人才,都能被皇帝玩出花来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