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06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06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陈景恪不禁回过头,开始逐字逐句的阅读杨荣的文章。
    发现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虽然不新颖,却都切中要害。
    比如他认为,北方当穷追猛打,不可给蒙古恢复元气的机会。
    要一直打到他们彻底加入大明才可以。
    南方和西南则不同,这里气候恶劣地形条件复杂,族群成分也很复杂。
    一味用兵并不可取,最好剿抚并用。
    对于不服从朝廷的,要给予严厉打击,将其打疼打怕打服,杀鸡儆猴。
    对于服从朝廷的,当安抚之,教化之,使其成为大明子民。
    别的不说,仅此两条陈景恪就敢断言,杨荣绝不是纸上谈兵之人。
    当即就做出决定,必须好好培养。
    大明不缺行政方面的人才。
    不说原本历史上就存在的大佬,仅仅是他穿越后朝廷培养的相关人才,就车载斗量。
    相对来说武将方面就略逊一筹了。
    倒不是无将可用,但那种能统筹全局的帅才太少。
    如果大明选择当一个普通的王朝,倒也够用了。
    可想要实现陈景恪构建的帝国体系,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用的。
    国家缺少帅才,想要扩张太难了。
    就算能成功,也要多浪费几十上百倍的资源,多造成不知道多少无谓的牺牲。
    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    卫霍在的时候,打匈奴就是摧枯拉朽。
    很多以前表现一般的将领也纷纷立功,各条战线都传来好消息。
    等他们不在了,国家好像突然不会打仗了一般。
    不光没有帅才,以前表现很不错的将领,也纷纷拉胯。
    汉匈战争进入兑子阶段,变成了纯国力比拼。
    汉朝靠着更深厚的家底赢得了战争,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,也属于惨胜。
    试想一下,如果卫霍多活十年八年,或者他们两个有靠谱的接班人。
    局势绝对不会那么难看。
    所谓时势造英雄,英雄亦引领时势,他们两人可谓是典型的代表。
    杨荣在行政方面的能力,前世已经得到过验证,接下来就看他军事方面的才能了。
    不要求他冲锋陷阵之类的,只要他拥有大局观,能在战略层面有所表现。
    陈景恪说啥都得给他开开小灶。
    之后他又翻了其他人的试卷。
    有些人他知道,前世就很出名。有些人他看名字觉得熟悉,但想不起在哪听过。
    不过大多数人都不认识,只能通过文章来初步了解这个人。
    总体来说都是俊杰,好好培养将来必有作为。
    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,是两个人。
    其一自然是曹端,他竟然试图用人权二象性,来重新解读理学思想。
    虽然漏洞百出,逻辑上也经不起推敲,可这种主动改良学术的行为,是非常值得鼓励的。
    而且以曹端在理学界的地位,他带头这么做,能影响到一大批人。
    这对华夏文化来说,可谓是最大的好消息了。
    仅此一点,陈景恪就决定对其倾囊相授。
    第二个人是韩克忠,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。
    文章写的朴实无华四平八稳,内容是文教方面的。
    他认为大明这些年变革不断,导致思想界较为混乱,士子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。
    长此以往,会导致人心不稳,也会给一些魍魉小人可乘之机。
    所以建议朝廷早日确定思想大纲,以安天下人心。
    同时也对学政建设、教化百姓方面,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。
    这些建议都很是中肯,切中要害。
    这妥妥的实干家啊,关键还是教育方面的人才,必须要重用。
    一次性获得这么多人才,还有三个是稀缺性人才,陈景恪简直不要太开心。
    当然,并不是说杨杨溥不优秀。
    而是陈景恪早就知道他有宰辅之才,表现的再优秀,在陈景恪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。
    除非他能和杨荣那样,来一个人设反差。
    等曹端等人出现的时候,还处在兴奋状态下的陈景恪,都表现的有些过度热情。
    让几人非常的惊讶。
    曹端不禁感叹,都说安平侯气度恢弘、待人热枕,还以为是夸大之言。
    不成想,竟比传说中还要宽厚温和,实乃君子也。
    其他人也都是差不多的感触。
    这安平侯,一点都没有大人物的傲气,真是吾辈楷模啊。
    除了和曹端多聊了几句,鼓励他好好学习之外,陈景恪对其他人都一视同仁。
    即便是对杨荣和韩克忠,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欣赏。
    但心里却对两人比较留意。
    杨容的外型,完全颠覆了前世带来的印象,这就是一军中悍将啊。
    不过倒是挺符合那篇策论的。
    韩克忠为人沉静,轻易不开口,问到他却总能一语中的。
    让陈景恪更是欣赏。
    之后他鼓励几人好好学习,争取学有所用,为华夏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云云。
    等送走他们,程一民笑道:“如何,我没骗你吧?”
    陈景恪竖起大拇指,说道:“您老人家真是人老成精,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将相之才。”
    程一民没好气的道:“你小子夸人和骂人一样……算了,我还要去忙,懒得和你置气。”
    说完就准备离开。
    陈景恪说道:“那什么……去南洋的人才,你看着挑选一下。”
    “下个月朝廷有一支船队要去南洋,让他们跟着过去吧。”
    程一民皱眉道:“这么急吗?总得给学生回家和父母……”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突然醒悟过来,说道:
    “你想让书院收养的孤儿去南洋?”
    陈景恪点点头,说道: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,他们这一去恐怕难有回来的一日啊。”
    “家中有父母亲人的,谁愿意去那边?去了也呆不久。”
    “那些孤儿没有亲人,也就没有后顾之忧,去了那里是最合适的。”
    “而且对他们来说,这也是最好的安排。”
    毕竟都是天赋不高的那种,通过正常途径做官,几乎没有可能。
    去南洋那边,可以直接进入各国国学任教,等于是获得了官身。
    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。
    如果真的对理工科有兴趣,也能借助工作便利继续自学研究。
    不过陈景恪也知道,孤儿们都将书院视作自己的家,同学视作亲人。
    将他们送到万里之外,太过残忍,就说道:
    “最好挑选那些相熟的人一起过去,也好有个照应。”
    三五个相熟的人,去同一所书院任教。
    大家生活上可以相互照应,心灵上有了感情寄托,工作上也可以互相讨论。
    这已经是陈景恪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点帮助了。
    不让他们去?
    别开玩笑了,不去才是真的对他们不负责。
    毕竟,他们不可能在书院呆一辈子,早晚要离开的。
    程一民虽然很不舍,却知道这是最好的安排,也没有反对,而是问道:
    “当年你收养他们的时候,是不是已经算到这一天了?”
    陈景恪摇摇头道:“没有,当初我只是觉得他们可怜,而且大家对理工科有偏见。”
    “就想着自己从小培养一批人才出来,只能说巧合吧。”
    程一民没有在说什么,但脸上却写满了不信。
    陈景恪唯有苦笑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