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04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04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就算有了发现,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。
    说白了,无法转化成利益。
    举个例子,你提取出了氧气,然后呢?
    没有然后了。
    氧气的应用,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。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普通人怎么可能会去研究?就算想研究也没那个资本。
    只有权贵,才有那个精力和实力。
    权贵们研究这个,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啥的。
    目的其实很简单,就是当成了攀比的工具。
    你看,我研究出了什么好东西,你没研究出来吧。
    啥,你没研究过数理?
    孤立你。
    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成果被发明出来,科技知识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。
    科技开始带来利益。
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研究科技的意义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既有利益方面的驱使,也有研究真理方面的伟大追求。
    国家也开始鼓励人们研究科技。
    之后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,科技真正的开始腾飞。
    陈景恪其实并不想走这条路,凭什么只有有钱人才能研究科学技术?
    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这么做。
    不过他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后门,那就是专利。
    目前他不会搞专利法,就算有人想搞,他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
    很简单,免费将有钱人的研究成果,普及给全天下的人。
    反正这些权贵有钱,能经得起这些损失。
    全当是为了荣誉了。
    而且他也已经想好了,等各封国国学步入正轨,会设立一个科技奖项。
    专门奖励那些做出突破的人,给他们金钱、荣誉乃至权势。
    相信那些吃饱撑的没事儿干的权贵们,会挖空心思去研究这些东西的。
    普通人里面,真出现天才研究出了什么新玩意儿,也能通过奖项改变命运。
    等将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,等朝廷有能力全面普及理科体系。
    再顺势提出专利法案,以此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技研究。
    这就是他对发展科技树的大体计划,很早以前就构思好了,只是还没想好具体该怎么实施。
    解缙去南洋担任总教谕,负责南洋各封国的文教建设。
    他是知道数理知识的重要性的,就几次写信,想让陈景恪派一些学生去各封国的国学授课。
    这恰好和陈景恪的想法不谋而合,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。
    而且还能卖个人情给解缙,何乐而不为呢。
    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……他还得谢谢咱呢。
    至于蒸汽机研究院,现在更像是大明皇家科技园,研究的东西可不只是蒸汽机一种。
    这里才是最需要数理人才的地方。
    洛下书院的学生,哪怕是天赋最差的,也都经过系统的数理培训。
    是蒸汽机研究院最稀缺的人才。
    事实上,这里也是书院学生最主要的实践场所,双方合作非常紧密。
    将来这些学生,很大一部分会去这里工作。
    程一民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全部计划,但对于他推广数理知识的步骤,还是很支持的。
    也同意了派遣一部分学生,去各国国学任教的计划。
    况且,那些学生去了各国,也算是做了官,不算屈才。
    而且他还帮陈景恪出主意,道:
    “我觉得,可以让那些去封国任教的学子,先跟着你学习一下大同世界思想。”
    “有助于你的思想全面推广。”
    陈景恪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就说道:“也好,正好那个培训班要开始了,就让他们一起去听吧。”
    程一民点点头,似乎想起了什么,说道:
    “对了,这几日不少人来这里找你,大多都是要挑战你的,被我打发走了。”
    “还有一些说是来找你学习大同思想的,你要不要见一见?”
    陈景恪无所谓的道:“你帮着遴选一下,合适的就让他们来培训班旁听吧。”
    程一民笑道:“看你满不在乎的样子……曹端你应该知道吧,他也来了。”
    陈景恪惊讶的道:“谁,曹端?提出理驭气那个曹端?”
    这个人他自然知道,不过不是前世听说的。
    上辈子他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,更不知道什么明初理学之冠。
    他知道曹端,纯是这辈子的事情。
    没办法,这个人实在太出名了。
    神童,二十岁就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……
    当然,神童他见多了,之所以惊讶,是因为这个曹端是坚定的理学门徒啊。
    之前朝廷征召天下俊杰,到中枢担任书吏进行培养。
    曹端也在征召的行列,只是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。
    朝廷打压理学,他也数次上书争辩。
    这次竟然主动来找自己求学。
    这不禁激起了他的兴趣,说道:
    “哦,那我可要见一见这位未来理学领袖了。”
    第483章 将相之才
    曹端并不在书院,不过离的也不远,在书院不远处的小镇上暂居。
    那个小镇就是围绕书院形成的。
    陈景恪规划的学城,自然也规划了生活区。
    虽然目前这里书院才只有三所,学生也不多,但围绕这三所书院生活的人却不少。
    比如洛下书院同时也是算学研究院所在地,上千名算学精英在这里学习搞研究。
    这些人的家眷,很多也都被接了过来,就住在生活区。
    然后三所书院的吃喝拉撒,都需要有配套的施舍,相关人员大多也都住在这里。
    还有很多来这里求学的士子,干脆就在这里租房子常住。
    目前生活区的规模,已经不亚于一般的镇子。
    酒楼、茶馆、客栈等等设施一应俱全。
    曹端并没有窝在客栈,而是四处观看。
    发现这里的人都非常有素质,大街上看不到有人吐痰,垃圾都会丢到路边的垃圾桶里。
    走路习惯性靠右边。
    也几乎听不到大声喧哗,就连小贩的叫卖声都比较收敛。
    但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两点。
    其一,这里的人都懂得排队。
    买东西之类的,都会自发的去排队,有人插队就会被大家鄙视。
    商家也不会为插队的人服务。
    这乍一看很不起眼,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太难了。
    一个几千人的镇子,能做到这一点,足见治理这里的人付出了多少心血。
    但还要有个前提,那就是百姓懂得羞耻心,知道在外面要保护自己的颜面。
    说白了,要教百姓们‘礼’。
    普通百姓都能懂礼,可见书院的影响有多大。
    其二,几乎都识字会简单的算数。
    小镇上的人懂礼貌这不奇怪,有太多办法可以做到了。
    他自认为自己主政,也能将身边的人教育好。
    可是让大多数人都识字,这一点就难了。
    但这座小镇上的居民,几乎都会写自己的名字,都认识一些常用字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