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93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93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诸子百家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。
    而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,或者说诸子百家之所以能诞生,离不开两块基石。
    其一道家,其二儒家。
    道家和儒家,将先贤的思想汇总发展,形成了自己的思想。
    比如儒家思想的主体,就源自于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。
    而其余诸子百家,都受到了这两家的启发才诞生的。
    甚至很多学派,就是基于这两家的思想,延伸出来的支脉。
    秦汉时期百家争锋,最终儒家胜出。
    华夏文明发展到这里,其实一直是独立演化的。
    在这个过程中,并未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。
    所以,说华夏文明是起源文明,也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    但就在儒家脱颖而出后不久,佛教出现了。
    一个全新的,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出现,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。
    而受冲击最大的,就是道家和儒家。
    因为当时就剩他俩了,而且他俩也是当时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现。
    一向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,反应却是最快的。
    他们迅速的,吸收了佛教思想、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点。
    又融合了阴阳家、方士等学派的精华,形成了道教。
   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。
    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,未能及时做出调整。
    在学术思想上,一度落于下风。
    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,思想界一直是佛道争锋,而儒家敬陪末座。
    之后,陈景恪又具体分析了,佛教文化从哪些方面,对华夏思想造成了冲击。
    比如慈悲为怀、普度众生、众生平等。
    佛教的这种思想,包含着一种非常宏大的终极人文关怀。
    作为统治一个族群,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,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。
    但当时的儒家在搞什么?亲亲相杀。
    所谓亲亲相杀,就是根据亲疏远近,来确定人和人的关系。
    我不从整个人类层面去看待亲疏远近,而是从血统、亲缘这个小圈子去看待。
    这与佛教的那种,放下自己的身份,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人,高下立判。
    而且必须承认的是,儒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文化的总结。
    孔子认为,贵族高贵的不是血统,而是教养。
    贵也不是天生的,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。
    那么教育的模板是什么?
    就是西周形成的贵族文化。
    孔子将其汇总形成了儒家思想,然后广收弟子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天下人,让所有人都成为‘贵族’。
    所以孟子有云:使先知觉后知,使先觉觉后觉也。
    但是,儒家也同样没有否认阶级的存在。
    相反,它还特意强调了阶级属性和阶级特权。
    最典型的体现就是: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。
    这种对阶级的强调,在面对佛教‘众生平等’时,显得是那么的无力。
    面对同样的问题,道家就处之泰然。
    因为道家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思想。
    庄子《齐物论》曰:天地一指也,万物一马也。
    而且这一类的思想,还经过了一定的发展。
    所以在面对佛教冲击的时候,道家将先贤现成的思想拿出来加以演化,就形成了自己的‘众生平等’理论。
    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,比如‘大同’。
    然而并没有被重视,也没有人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。
    所以,南北朝一直到唐末,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,是有其内在原因的。
    但儒家并没有真的固步自封,他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。
    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论,只可惜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。
    等到韩愈、柳宗元时期,儒家终于摸到了窍门,开始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,完善自己的思想。
    到宋朝时期,张载张横渠提出了‘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’思想。
    他的‘民胞物与’思想,让儒家拥有了自己的‘众生平等’。
    佛教带给华夏的,还不只是这些。
    比如,让思想更加简单易懂。
    儒道皆诞生于贵族文化,是非常繁琐难懂的。
    尤其是儒家,需要‘博雅’来熏陶、培养贵族气质和心性。
    孔子提倡六艺的根本目的,也是为了‘博雅’。
    然而,‘博雅’就注定了和穷人无缘。
    只有脱离了生产的富人阶级,才有能力去‘博雅’。
    佛教思想简单易懂,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,也能听得懂。
    这对于学问传播,影响太大了。
    它倒逼着儒道做出改变。
    道家在这方面,反应也非常迅速,很快就有了简单易懂的道教思想。
    五斗米教能大兴,就是得益于这种简化。
    而儒家,直到二程时期才完成了这种简化。
    二程摒弃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诗词歌赋、琴棋书画,开始追求直通本性。
    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通通不要,通过言传身教,直接掌握‘理’。
    这种简化,为儒家的推广,扫平了最后一点障碍。
    所以,儒家能在宋朝大兴,不只是因为皇家的支持。
    还在于它自身的变革。
    当然,佛教和华夏思想,是相互成就的。
    在华夏吸收佛教精华的同时,佛教也同样被华夏优秀的思想逼迫着完善自己。
    最终,与华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,成为了大乘佛教,并延续至今。
    而在其他地方传播的小乘佛教,发展的都不太好,甚至连佛国都被灭了。
    所以,佛教东传,是一次互相成全。
    言归正传。
    正所谓后发优势,儒家转变的晚,反而成了一种优势。
    它可以等佛道两家思想大成之后,将两家最精华的部分一并吸收,然后完成超越。
    文章写到这里,陈景恪终于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。
    基于儒释道三家,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,我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。
    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,供大家批判。
    我了向先贤致敬,这种思想就被我命名为大同世界。
    至此文章结束。
    至于大同世界具体内容都有哪些,并没有说。
    这篇文章只是介绍‘大同世界’的来源。
    具体内容要等到书正式发表,大家自己去看。
    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,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。
    从来没有人,如此系统性的阐述华夏思想的演变,更没有人能说的清楚,儒释道三家的关系。
    即便是唯物学开山宗师方孝孺,也只是分析了诸子百家产生和消亡的原因。
    没有能从宏观角度,来解释华夏文明的发展。
    陈景恪是第一个这么做的。
    但这篇文章,却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满。
    虽然陈景恪对儒家的表述,属于先抑后扬,总体是夸赞居多。
    可你有什么资格非议我儒家学问?
    而且,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,儒家就成为最大显学了。
    怎么到你嘴里,面对佛教的冲击,表现的如此无力?
    “我儒家何时缺少过终极关怀?”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