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9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9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至于孔家和理学……
    作为一个崇尚周礼,一度要求全面恢复周礼的人表示,这俩是什么玩意儿。
    在得到陈景恪的保证后,他再无后顾之忧,加入了计划之中。
    他加入进来的原因也并不复杂。
    既不是打击孔家,也不是针对理学。
    而是坐在这个位置上,有助于推广他的学说。
    其二,为了大同世界。
    他觉得这样的思想,就应该推行天下,取代保守的理学。
    况且,这部书是陈景恪所著不假,可他也全程参与了后续的修缮,并提出了不少建议。
    陈景恪还在某些他有重大贡献的篇幅里,将他的名字并列写在了作者栏。
    所以,于公于私他都希望大同世界发表。
    老朱那边得到消息后,立即下旨擢其为翰林院学士、大明周报总编撰。
    这个任命不出意外的,遭到了以理学为首的读书人的反对。
    他们从学问、人品等等方面,对方孝孺进行抨击,言必称‘儒家叛徒’。
    方孝孺天天和人互喷,什么难听话没听过,直接无视了他们的言论。
    反手就给老朱递上了一份名单,全都是翰林院、大明周报理学派的中坚力量。
    要求将这些人全都替换了。
    原因非常简单,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。
    老朱二话不说直接批准。
    紧接着,方孝孺提交了一份名单,希望用这些人填充空缺。
    名单上的人有一半来自于唯物派,剩下的一部分来自法家,一部分来自计官。
    这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的用人以私了。
    老朱却直接批复,准。
    不过老朱也塞了一些人,去大明日报担任要职。
    重点是审核部门。
    虽然这次是他们用计算计理学派,可那篇文章能出现在报纸上,本身就暴露了很多问题。
    老朱岂能不将这个漏洞给堵住。
    编辑部门比较复杂不太好掌控,审核部门就简单了。
    报纸定版后,必须经过他们审核,通过了才能刊印发行。
    只要将这个部门掌握在手里,就不怕报纸出问题。
    算上解缙卸任时被踢出局的官吏,这下大明周报几乎没有理学派的人了。
    翰林院内本就各派能人汇聚,理学派虽然势大却远不能一手遮天。
    现在失去了大批中坚力量,更是逐渐失去了对这个部门的掌控力。
    这些说来话长,实际上都是在短短几天内发生的。
    朱元璋只是几道旨意,就让翰林院换了个模样。
    再次向世人证明,大明的天依然是他洪武大帝。
    等这些事情忙完,正好到了新年。
    这个新年过的稍微有些冷清,就连朝廷都没有大肆庆祝。
    除了例行的赏赐之外,再没有别的庆祝。
    群臣自然也知道原因,不会主动触这个眉头,节日期间都非常低调。
    就这样多灾多难的建章五年结束了,群臣无不满怀期待,希望建章六年能顺利一些。
    然而似乎在和他们做对一般,上元节刚过一个噩耗传来。
    西宁公沐英病逝,沐春和周王朱橚正运送棺椁回京。
    即便早就有所预料,当确切消息传来,朝廷上下无不为之哀叹。
    老朱也是虎目含泪,下旨沿途州县为扶灵队伍提供一切便利。
    大家更担心的还是马娘娘和朱标,能否经受住这样的打击。
    一开始大家还想着能不能瞒着他们。
    但考虑过后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。
    根本就瞒不住。
    灵柩早晚要到达洛阳的,到时候还是要让他们知道。
    最终,老朱亲自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。
    所幸,两人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。
    虽然很是悲伤,却没有再如上次那般情绪崩溃。
    这让众人都松了口气。
    不过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,群臣也知道老朱正处在敏感状态,不能轻易触他霉头。
    这让朝堂上清净了不少。
    就连弹劾方孝孺的奏疏都少了许多。
    方孝孺则趁此机会,牢牢将翰林院和大明周报,掌握在了自己手里。
    半个月后,沐英的棺椁进京。
    朱雄英穿上孝服,率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迎接。
    接着就是沐英的后事,没什么可说的。
    追封其为黔宁王,谥号昭靖,并陪葬皇陵。
    停灵期间,朱元璋、马娘娘和朱标来看了他最后一眼。
    之后沐英被安葬在朱元璋的陵墓内。
    朱元璋的皇陵最初选址在应天,后来确认要迁都就停建了。
    迁都洛阳之后,重新勘探风水,最终将陵寝位置放在了邙山山脉凤凰山附近。
    并且还圈定了一大片土地,作为皇家墓葬所在。
    只要不是弄成秦皇陵那样,这片土地足够安葬三五十个帝王。
    这其实也是马娘娘的意思,怕后人乱来害民,提前规划好了。
    这可不是无用功。
    对中国人而言,丧葬历来是大事,不能埋进祖坟那会死不瞑目的。
    就算再混账的皇帝,都不可能将自己埋在家族墓葬之外。
    这就可以确保,后世皇帝再怎么折腾自己的陵墓,也只能在这个小圈子里弄。
    能有效降低对国家的损害。
    朱元璋的陵寝,是迁都第二年就开始营建的,早就已经完工了。
    朱标的陵寝是他登基第三年开始营建,目前也基本完工。
    只是没想到墓主人还没入住,沐英就先埋进去了。
    按照规矩,守孝应该是三年。
    但老朱怎么可能让沐春真的守孝三年,于是将其夺情起复。
    沐春只守孝四十九天,就踏上了前往云南的道路。
    老朱让其承袭了西宁公爵位,并接任了沐英生前担任的所有职务,继续为朝廷镇守云南。
    这可以说是独一份的恩宠了。
    陈景恪自然也全程参与了沐英的后事,对于这位忠义之士的离去,心中也不免悲伤。
    至于沐春,之前就多有接触,互相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    活脱脱第二个沐英。
    正应了那句话,虎父无犬子。
    让他镇守云南,是一个让人放心的选择。
    更何况历史上沐家世镇云南,将此地由羁縻地改造成熟土,对大明对华夏都是有大功的。
    陈景恪自然不会多事,去做什么改变。
    就算要改变,那也是等云南彻底稳固了再说。
    除了沐春,沐家还有一个人让陈景恪很有好感,那就是老二沐晟。
    为人冷峻不苟言笑,性情沉稳有度,喜好读书。
    且他还继承了父亲的勇武,对兵法非常精通。
    沐春夺情起复,他这个次子就没这样的机会了,要留在洛阳守孝三年。
    陈景恪决定,以后多打打交道。
    等沐春赴任,也标志着沐英之事告一段落。
    马娘娘和朱标的身体也并未出问题,这算是为数不多让大家高兴的事情了。
    不过,这将近两个月时间,朝廷可没有停摆。
    各种事情每天都照常推进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