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04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04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当然,大明不会一直干涉对方的内政。
    诸侯王可以在封国稳定之后,逐步提拔自己的人才,将这些位置替换掉。
    但为了防止诸侯王分封之后,太过放飞自我,朝廷规定五年内替换人员不得超过三成。
    十年后方可大规模替换朝廷指派的官员。
    二十年内,国相和户部大臣必须由中央朝廷指派,二十年后方可自己任命。
    国相掌管一国政务,只要他不出问题,封国就不会跑的太离谱。
    户部大臣其实就是户部尚书的别称,为了和中央朝廷区分才用了户部大臣的称呼。
    一个政府最重要的部门,就是财政机构。
    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,户部已经不单单是掌管钱粮那么简单。
    还牵扯到最整个国家的资源分配,以及各种发展计划的制定,是国相最重要的助手。
    只要这两个位置不出问题,再加上大明帮忙组建的行政体系,就能确保一个封国不会大乱。
    如此二十年后,这个封国基本就能稳定。
    而且他们的继承人差不多也培养出来,可以承担国君的职责了。
    到时候再彻底移交权力给他们。
    当然了,大明这么做自然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。
    就是防止某些人有异心,刚分出去没几年就忘了本,在政策上和大明渐行渐远。
    前二十年由朝廷任命国相和财政大臣,就可以确保该封国能嵌入大明的藩属体系里去。
    到时候经济高度和藩属体系绑定,就不怕他们有异心。
    从去年确定第一批分封名额之后,朝廷就在国子监组建了一个特殊学院。
    专门教授受封的诸侯王如何当国君,同时也对国相和财政大臣的候选人进行培训。
    今天这场考试,主要考的其实是国相和财政大臣。
    各五十名学员,前十五名将会获得这次机会,后面的只能等下一批诸侯分封了。
    至于诸侯王和他们的继承人,这场考试也不是完全走过场。
    虽然不论他们考的如何,分封都会进行的,可考的太差就会被剥夺行政大权。
    说白了,如果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,分成国君和国相府两部分。
    考的好就能提前掌权,国相府就是辅佐他工作的机构。
    考的差的国君,就要让渡更多的权力给国相府。
    由国相府主持国家行政要务。
    直到国君有能力承担职责,才能从国相府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。
    然而,权力那能是随便让渡的吗?
    国相府主持大政,一旦形成惯性,国君再想把权力拿回来就千难万难了。
    如果国相府还能获得中央朝廷的支持,那他们想拿回权力就更难了。
    所以,对于诸侯王和他们的继承人来说,这场考试同样非常重要。
    权力都有排他性,谁都不想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他人。
    看着考场里奋笔疾书的众人,陈景恪心下也是激动不已。
    这都是华夏的种子,将来会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,散播属于华夏的芬芳。
    朱元璋他们只是在这里溜达了一圈,见没有什么问题就离开了。
    毕竟这场考试要持续一天,他们不可能一直守在这里。
    送走皇帝一行人,赵谦返回考场挨个巡视。
    看着这些特殊的考生,他也同样非常兴奋。
    他是个做实事的人,对于朝廷的宣教计划非常支持,但对于朝廷的缓慢进度非常不满。
    一度想辞官去地方教书,连地点都选好了就是琼州。
    不过几次辞官都被朱标给拒绝了。
    先是让他主持编写了海外明人进学教材,去年又任命他担任这所特殊书院的祭酒。
    这所书院意味着什么,所有人都很清楚。
    竟然让他来掌管,这是何等的器重。
    而且把这些未来的国君、国相教好了,也同样能更好的宣扬华夏文化。
    比他跑到地方去教学,效果更好。
    于是他就息了辞官的念头,接下了这个重担。
    半年多的教学,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,他自然非常重视。
    害怕有人作弊,从头到尾一直盯着,中途吃饭都是在考场进行的。
    直到考完,他又亲自押送试卷去了宫里。
    等到了乾清宫才发现,朱元璋、朱标、朱雄英和陈景恪四人都在。
    前三个人在他能理解,陈景恪在……
    而且陈景恪就坐在朱雄英的斜对面,这是一个臣子不可能坐的位置。
    这让他想起了很多关于陈景恪的传闻,有些传闻他知道是真的,有些传闻则觉得太离谱。
    但今天他终于知道,以前很多他觉得离谱的传闻,竟然也是真的。
    这位安平侯在朝廷的地位,确实很特殊。
    特殊到了能坐在太子的对面,还不是私下行为,而是接见大臣的时候公然这么做。
    私下怎么都好说,历史上还有皇帝私下和臣子睡一块呢。
    但公开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现在皇家就是公开告诉世人,安平侯的超然地位。
    赵谦是个正直的人,看到这种情况下意识就想弹劾几句。
    然后他就听到朱元璋说:“景恪,卷子来了,看完再出宫也不迟。”
    陈景恪一副无语的样子,说道:“陛下,您拿我当小孩呢,这么多卷子明天都不一定能看完。”
    朱元璋毫不在意的道:“那就等看完了再出宫,我让人通知福清,这两天你不回去了。”
    陈景恪:“……”
    一旁的赵谦却吓出了一身的冷汗。
    这还是那位夏日可畏的太上皇吗?安平侯宠冠群臣,果然不是虚言。
    还好自己慢了一步,若是真的弹劾了他,恐怕落不了好啊。
    他赵谦虽然正直,但又不是不懂变通,自然不会当铁头娃。
    之后发生的事情,更是让他暗暗侥幸。
    在他将试卷递上去之后,老朱就让他离开了。
    临出大殿的时候,他看到老朱在分配试卷。
    老朱、朱标和朱雄英一人一卷,最后一卷被直接丢给了陈景恪。
    后面他没敢多看,匆匆离开了。
    但心中却是复杂无比。
    所学告诉他安平侯在玩火,作为一个有操守的人,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弹劾。
    这是对所有人都好。
    可……
    罢了罢了,各人有各人的造化。
    随他去吧。
    话是如此说,可心中还是觉得别扭,以至于回家之后饭都吃的不安生。
    他女儿赵芝察觉到异常,就关切的询问发生了何事。
    见到女儿,赵谦却心中一动。
    赵芝虽然不是福清公主小圈子成员,相互之间联系却很紧密,曾经数次合作过。
    和福清公主也算是相识。
    自己是否能通过她,劝告那安平侯一番?
    不论他听不听,自己也都算是尽到了本分。
    越想他就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于是就将今日所见所闻,以及对陈景恪不尊礼法的担忧。
    最后说道:“你和福清公主有旧,若有机会当提醒她一二。”
    哪知道赵芝听后却笑了起来:“爹,您觉得以安平侯的智慧,想不到这一点吗?”
    赵谦耐心的道:“俗话说医不自医,安平侯自然是聪明的,可事关自己总会有疏忽的时候。”
    “况且他少年得志,难免会有些自傲看不清形势。”
    “为父这也是不希望他自误啊。”
    赵芝很是开心的道:“爹爹真是心善,不过女儿觉得您或许多心了。”
    赵谦没有因为她接连反驳自己生气,而是询问起缘由:
    “哦,不知你有何看法?”
    赵芝说道:“大明的情形与之前的朝代皆不相同,以前的老规矩很多都不适用了。”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