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9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9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且一直在限制勋贵的权利。
    被打压久了,他们是不是有别的想法了?
    如果这时候燕王再许诺点什么……
    后果不堪设想啊。
    群臣再次坐不住了,弹劾朱棣的奏疏再次堆满了朱标的御案。
    这次群臣不敢再去找马娘娘,但直接把状告到了朱元璋那里。
    太上皇快回来吧,燕王要造反啊。
    您也不想您的儿子刀兵相向吧?
    还有,跟随你打天下的勋贵们似乎也有异动,您老人家赶紧回来吧。
    对于这些弹劾,朱标表现的也很生气。
    他先是勒令朱棣禁足,未经允许不得外出。
    然后令燕王水师撤回渤海湾,并赔偿所有受害船主的损失。
    同时也严厉警告了勋贵集团,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人,不要有不该有的想法。
    做完这一切,他才找群臣商量,怎么处置燕王。
    这下轮到群臣头疼了。
    这可是马娘娘的儿子,大明的塞王,这事儿我们岂敢发表意见。
    你是皇帝,有人威胁你的皇位,你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吗?
    问我们是几个意思?
    但话说回来,怎么处置燕王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。
    废了?圈禁?
    群臣倒是想这么干,可一来燕王并未真的造反,只是行为出格。
    二来太上皇和马娘娘那一关也过不去。
    所这两个法子都不太行。
    让他回北平?
    别闹了,开弓没有回头箭,有些事情做了就没有回头路了。
    以燕王的实力,放他回去岂不是放虎归山?
    于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向了唯一的那个答案。
    就藩吧。
    赶紧找个封国,将他丢过去吧,一了百了。
    朱标也心动了,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封到海外去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。
    但紧接着新问题来了。
    封到哪?
    群臣一致决定,绝对不能封在大明周边。
    就燕王这野心,封的太近怕他依然不死心。
    最好有多远封多远,如果能封在秦王那边就更好了。
    只是大明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,确实没有适合的地方。
    群臣又麻了。
    这可怎么办是好?
    就在群臣发愁的时候,朱雄英、陈景恪、徐达、朱棣、朱高炽等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。
    丝毫没有剑拔弩张的意思。
    朱棣得意的说道:“怎么样,我的演技好吧?群臣都被骗了。”
    陈景恪竖起大拇指,说道:“一点都不像是演的,我感觉大王就是本色出演。”
    听到前半句朱棣高兴不已,听到后半句脸一黑:
    “你小子,找事儿是不,什么本色演出,我可是大明贤王。”
    陈景恪笑道:“以前是,现在吗,不好说喽。”
    朱雄英接话道:“这件事情过后,您回去将草原隐患解决,依然是大明贤王。”
    “知错能改善莫大焉,在群臣眼里四叔就是浪子回头。”
    还是朱高炽担心自家老父亲,说道:“经历了此事,群臣还能允许我爹去北平吗?”
    陈景恪说道:“放心,燕王府的直属力量离开大明,在群臣眼里大王就没多大威胁了。”
    “虽然会有人反对他继续回北平,但阻力不会太大。”
    徐达也颔首说道:“确实如此,燕王府和晋王府的力量日渐壮大,群臣虽然没说,但一直在担心。”
    “景恪也不过是借机将这个矛盾提前引发了而已。”
    “一旦燕王府的力量退出大明本土,群臣也不会再咬着不放的。”
    “至于燕王回北平,也不用担心。”
    “只要晋王还在,燕王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。”
    众人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。
    晋王府的力量比燕王府还要强,朱棡的能力也是超过朱棣的。
    现在两兄弟在北方,属于是相互配合,又相互牵制。
    朱棣真的走了,那整个北部边防都会落入朱棡手里。
    那可是大明一半的边军精锐啊。
    想想就知道有多危险了。
    至于为何不派遣别的大将接手朱棣的防区……
    其一朱棡身份特殊,影响力太大,派别人过去很难扛得住他的压力。
    其二,太上皇那一关过不去啊。
    谁都知道,太上皇更相信自己的儿子。
    当然,这也无可厚非,重用亲族是人之常情。
    然而这也造成了,现在北方过于依赖两位塞王的局面。
    所以,只要晋王还在,群臣就不会死逼着燕王离开。
    “群臣真正的目的,并不是把燕王撵走。”
    “而是趁此机会把燕王府的力量驱逐出大明,如此就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。”
    听到徐达将自己比作心腹大患,朱棣有些不开心。
    但没办法,谁让对方是他岳父呢,只能假装没听到。
    而且他也知道,这是事实。
    他很尊重自己的三哥,可要是三哥想造反,他第一个起兵讨伐。
    他相信,如果自己造反,朱棡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。
    所以两人相互配合,又相互牵制,确实是事实。
    除了朱标之外,谁当皇帝他们几兄弟都不会服的。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事实上,朱棣的所作所为都是演戏,一场陈景恪导演的大戏。
    朱元璋、马娘娘、朱标、内阁等等,都是演员。
    其目的,就是为了让群臣同意,支持燕王攻打天竺。
    打天竺这么大的事情,肯定要征得群臣同意才行。
    至少要统一思想。
    将燕王封出去群臣自然是千肯万肯,但帮他征服一个一亿人口的大陆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。
    这也不能怪大家保守什么的,而是天竺纸面实力太吓人了。
    那可是一亿人口。
    别和我扯什么种姓制度、战斗力低下什么的。
    就算是一亿头猪,靠燕王府那点人,没有几十年也抓不完啊。
    燕王府打不过对方,肯定会找大明求援。
    到时候大明就要陷入战争泥潭了。
    于国于民、于公于私,都不是什么好事。
    群臣的考虑其实是很稳妥的,没什么可指摘的。
    所以,陈景恪并没有直接和群臣商议此事,而是耍了个小心眼。
    “燕王行事最好嚣张一点,在京城大肆结交权贵,尤其是军中将领……”
    “再找一些勋贵配合演戏。”
    “如此就能让群臣心生忌惮。”
    “我们再找人上奏,说天下人苦燕王久矣,赶紧让他就封吧。”
    “然后我们就以没有合适封地为由拖延此事。”
    “等到将群臣熬的差不多了,就顺势提出,让燕王学习秦王。”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