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3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3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南宋能以那么点土地,养活八千多万人,新稻种居功至伟。
    现在,陈景恪组建的这些实验室,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育种办法。
    如此几年下来,成果还是不错的,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。
    产量最高的一种,种在黑土地上,精细化照顾,可达到亩产四百斤。
    普通种植,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。
    (明清时期,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,是古代巅峰。)
    比起南方的水稻,这个产量都算是偏高了。
    不过南方最少一年两熟,而东北只能一年一熟,算总产量依然是不如南方。
    但对于东北本地来说,这个产量完全足够了。
    现在他们要做的,是从这几个稻种中,筛选出性状最稳定的。
    “到那个时候,咱们这苦寒之地,就能变成粮仓了。”
    听到这个消息,徐允恭非常兴奋。
    在辽东生活了这么久,他太清楚这里不稳定的原因了。
    不是因为部族众多,也不是因为苦寒,而是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。
    这里部族多,但实力弱,真打起来不是大明的对手。
    他们的优势就是拖,将大明的后勤拖垮。
    只要大明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据点,这些部族掀不起风浪。
    至于苦寒?
    东北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,还有棉花,足够百姓有一套冬衣。
    且东北最不缺的就是林业资源,足够百姓的火炕燃烧一整个冬天。
    真要说过冬,北方的舒适是南方人想象不到的。
    当然了,前提是要有火炕之类的取暖设备。
    当年渤海国和高句丽,都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秩序,难道汉人就不行了吗?
    可以说,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阻碍。
    真正阻碍汉人在这里生存,建立稳定秩序的,是缺少一种适应当地又高产的粮食作物。
    解决了这一点,就可以迁徙汉人百姓,可以建立村镇城池。
    有了这些据点,就可以慢慢开发周边,同化本地的部族。
    没有人喜欢朝不保夕的生活,靠种地就能填饱肚子,没有哪个部族愿意流浪。
    大明给他们划分土地,提供农具种子,还有几个部族愿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?
    只要他们固定下来,就有了同化他们的条件。
    可以说,想要实现对辽东的有效统治,单纯靠武力是无法做到的。
    粮食才是首要问题。
    正因为明白这一点,徐允恭才更加的佩服陈景恪。
    刚打下辽东,别人还沉浸在欢喜之中的时候,他已经开始布局研究稻种。
    当初很多人都不以为然……准确说是所有人都不以为然。
    就连徐允恭自己,都觉得毫无意义。
    大明百废待兴,到处都需要人手,怎么能把宝贵资源浪费在这里呢。
    是陈景恪一力坚持,才把这个项目推行了下来。
    现在,事实再一次证明,他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。
    他就好像是提前知道了结果一样,一出手就直指最正确的那个答案。
    高瞻远瞩这句话真的是说了不知道多少遍,但知道了他的布局,还是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去说。
    考察过水稻研究室,带着满满的资料,徐允恭再次踏上了归途。
    越靠近中原,人口就越密集,也就越繁华。
    到了辽宁行省的时候,这里除了气候比较寒冷,论人气已经与中原的偏远地区差不多了。
    尤其是几个交通要道所在,说一声繁华都不为过。
    这让徐允恭对东北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    就如南方一般,唐朝时期江南还是贫瘠之地,到了南宋时期就成为经济中心了。
    而现在,就连流放犯人的岭南,都变得繁华起来。
    总有一天,大明也能将东北变成繁华之地。
    一路继续走,很快就到了北平。
    然后他就被这里的繁华给震惊了。
    百姓安居乐业,大街上行人不绝,时不时就能看到一队商旅走过。
    如果不说这里是北平,他几以为到了江南重镇。
    作为小舅子,他对朱棣颇为关注。
    在确定去天竺建立封国之后,朝廷解开了对朱棣的限制,允许他发展自己的力量。
    这几年燕王府的实力爆炸式增长。
    北平作为燕王府的临时封地,被顺带着发展起来并不意外。
    可让他没想到的是,竟然发展的这么好。
    于是他就特意去了解了一下,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    答案也并不复杂,很快他就知道了个大概。
    一切都源于那个叫道衍的和尚。
    燕王忙于草原事务,将燕王府的政务托付于他。
    他就在北平推行起了新政——经过他改良之后的新政。
    再加上,这里是去草原和东北的陆上交通要道,地理条件优渥,发展的自然就快。
    一个和尚竟然有如此大的才能,实在让人惊叹敬佩。
    徐允恭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个能人。
    燕王府的人听说是徐大公子驾到,自然非常恭敬。
    然后就告诉他,道衍陪着白郎中去了官厅山。
    朝廷准备在那里修建一座水库,他陪着勘探环境去了。
    听到白郎中,徐允恭眼睛一亮,决定立即去官厅山。
    白郎中就是白英,是大明最忙的人之一了。
    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全国各地奔波。
    梳理几大河流的水系,对现有的河道布局进行调整,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。
    修缮堤坝、水库等等,都是他的工作范畴。
    前年他就去过辽东,对辽河进行了治理。
    辽河是辽东最重要的河流之一,辽东的辽字就是这么来的。
    然而这条河流带给当地百姓更多的是苦难。
    每到夏季辽河就会泛滥,下游方圆七八百里都会变成水泽。
    不但严重威胁当地百姓的生命安全,还阻碍了交通。
    白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奉命去梳理辽河水系。
    徐允恭亲自去保护他的安全。
    作为护卫,徐允恭陪他走遍了辽河水系,亲眼目睹了他是如何的呕心沥血。
    对他,自然发自内心的敬佩。
    按照他的方案进行治理,现在辽河已经被束缚住。
    下游的水泽,变成了肥沃的平原。
    朝廷在辽河平原上建了一座城,命名为白辽城。
    以此表彰他的功绩。
    而当地百姓也自发为他建了生祠。
    在别处给活人建生祠,会被朝廷打击。
    但辽东这块地方,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
    而且当地衙门还发现,只要一提到白英的名字,百姓马上就变得通情达理了。
    以至于现在,他们有啥政策推行不下去,总把白英拿出来安抚百姓。
    这一招还非常好使。
    言归正传。
    得知白英在这里,徐允恭自然不能不去见一见。
    问清楚官厅山的位置,就带着人赶了过去。
    成功在一座峡谷里见到了本人。
    白英今年才不到四十岁,可看起来犹如五六十岁的老汉。
    见过礼之后,徐允恭有些激动的说道: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