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0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0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在大明的时候,他就知道这个儒家的异类。
    作为传统的儒家文人,他对方孝孺不讨厌但也不喜欢。
    如果是在中原,他肯定不会主动和对方打交道。
    但到了这种地方,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。
    于是就找来了几篇方孝孺的文章观看。
    这一看不要紧,震惊的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。
    唯物学?
    这是要和理学划清界限……不,这是要另起炉灶,开山立派啊。
    此时他对方孝孺的观感彻底扭转。
    难怪其当初如此的锋芒毕露,是有资本的啊。
    接着,解缙就四处收集方孝孺的文章加以研读。
    对唯物学了解越深,他就越是佩服。
    期间自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,于是就试着写信给方孝孺求教。
    本来他以为对方一代文宗,不会理会自己这个末学后进。
    哪知道没多久就收到了回信。
    很厚,耐心的解答了他所有的疑问,并且还送了一套文集给他。
    这让解缙开心之余,对方孝孺更加的尊敬。
    之后双方就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,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交好友。
    事实上,方孝孺也被解缙的深厚学问折服。
    否则以他的性格,不会如此重视对方。
    之前因为俗务缠身,没办法亲自来拜访。
    这次终于有了机会,自然要过来见上一见。
    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
    方孝孺来到泰宁县,一路也在观察本地的民情。
    学问深厚,并不一定就是个合格的官吏。
    执政能力如何,还要看辖区的治理情况。
    他今日过来,除了想见一见笔友,还有个目的是考察对方为官的能力。
    如果解缙有治政的能力,且态度端正,方孝孺准备拉他一把。
    如果对方没有这方面的能力,或者心态不行,那以后双方的关系也就止于学术交流了。
    进入泰宁县,第一印象就是很穷,这一点方孝孺已经习以为常。
    苦寒之地不是说笑的。
    除了几个贸易城市,整个辽东的经济情况都不理想。
    现在还好,至少总体环境是太平的,以前动乱年代情况更惨。
    虽然都是穷,但穷和穷还是不一样的。
    方孝孺观察见到的每一个百姓,发现大家虽然保持警惕,但脸上的神情总体还是很平和的。
    时不时还能看到,有百姓扛着皮货往城里走。
    这说明当地的治安不错。
    要搁以前,百姓很少有敢出行的,偶尔出来也是神情紧张。
    运送皮货,那都是一群打手护着才行,否则走不远就会被抢。
    东北的民风,就是这么剽悍。
    现在百姓神情平和,三五个人就敢背着货进城,说明这里的治安非常稳定。
    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,本地的官吏是个能吏。
    之后方孝孺又观察了其他方面的情况,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。
    百姓提起县令,多是赞美之词。
    看来解缙不是只懂治学不懂治国的腐儒。
    不过有一点还是挺出乎他意料的,本以为解缙这样的饱学之士,会在辖区大力推广教育。
    事实上并没有。
    除了一座不大的县学,基本没有建别的书院。
    这反而让方孝孺更加高看了他一眼:“不错,是个务实之人。”
    叶云流不解的道:“老师为何如此说?兴文教有什么不对吗?”
    方孝孺趁机教育道:“兴文教自然没错,还是惠及一地万代的善政。”
    “然而先贤有言,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
    “读书是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考虑的事情。”
    “辽东之地数百年动乱民不聊生,最需要的是恢复生产是填饱肚子。”
    “此时兴文教,只会浪费民力和财力,事倍而功半。”
    “解缙没有盲目的兴文教,恰恰是务实之举。”
    叶云流恍然大悟,行礼道:“弟子明白了,谢老师教导。”
    方孝孺笑道:“不过他毕竟是读书人,不可能什么都不做,所以建了县学。”
    “将县学建好,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。”
    “待将来本地富足,文教自然就会兴起。”
    “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,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。”
    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,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,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。
    南方的文风鼎盛,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。
    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,就是在县学,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,还是没找到人。
    不得已,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。
    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,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,那吏员非常激动。
    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:“县尊去城西的庄园,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。”
    方孝孺好奇的道:“哦,稻苗?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?”
    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。
    当年朝廷收复辽东,局势稍稍稳定之后,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。
    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。
    大豆就不说了,重点是水稻。
    推广的正是渤海稻。
    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,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。
    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,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。
    如果是两季稻,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。
    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,这产量就不行了。
    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。
    但在这个年代,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。
    只能采用两种办法。
    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,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。
    说白了就是碰运气,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。
    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,人工改良稻种。
    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,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。
    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。
    这里所谓的杂交稻,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,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。
    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,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,靠自然杂交。
    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,继续种植,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。
    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。
    此法效率自然很低,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。
    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,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,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。
    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,直到数百年后,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。
    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,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。
    至于口感什么的,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。
    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。
    只是……怎么说呢,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。
    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,需要在室内育苗,成本非常高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