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7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7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上面不说话,下面的官吏又怎么敢得罪使节?
    现在朱雄英改变了这种情况,直接制定了完善的律法。
    以后接待外国使节,完全照章办事就行了。
    这种情况,反而是文官集团最乐于见到的。
    这还不算完,这套法律还对赏赐、国礼交换等做出了规定。
    赏赐是给正儿八经的藩属国的,全凭皇帝喜好。
    但一般不能超过藩属国进献贡品价值的三成。
    毕竟是赏赐给小弟的,不能落了大哥的面子,多给一点也能理解。
    国礼交换是给非藩属国准备的,必须等价还礼。
    也就是说,别人送一文钱的礼,大明就对等还一文钱,不能多也不能少。
    对于这个规定,文官集团更是举双手双脚赞同。
    大明暂时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,但之前的朝代可出现过太多了,其中尤以汉武帝时期为最。
    别管是什么人,只要自称是某某势力的使节,带着一些礼物过来声称要朝觐天子。
    只要再说几句好听话,马上就能获得几十上百倍的赏赐。
    很多势力都将这种事情当做了生意,变着花样的来朝觐。
    他们心里真的敬仰天子吗?
    恐怕恰恰相反,这么好骗的大傻子,怎么就不多几个呢。
    官僚集团难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情况吗?
    难道他们就真的愿意陪着皇帝当冤大头吗?
    答案是否定的。
    谁都不想当傻子,只是没人敢戳穿罢了。
    现在朱雄英自己主动将此事摆到台面上,官僚集团自然很乐于见成的。
    也因为这件事情,他再次获得了满朝文武的认可,个人威望也有了明显提高。
    这其中自然有陈景恪的功劳,准确说这套规章制度,就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起草的。
    “中原王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,从未想过与他国平等相交,所有国家都是藩属国。”
    “所以也就无所谓外交制度,在这一块完全就是空白。”
    “但以后大明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,要接触更多的国家。”
    “我们必须学会与他国平等论交,否则就是自绝于世界列国。”
    “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外交制度,既可以保证大明的利益,又可以与他国正常相处。”
    “我们大明的官吏与外国接触时,也有了律法章程可以依靠,处理外交事务就能更加从容。”
    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当即就决定,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从这里烧起。
    陈景恪又说道:“第一把火从这里烧,也能避免触犯百官的利益,引起他们的不满。”
    “学政和科举是国之大事,自有成熟的章程在,且备受瞩目。”
    “你若在这里搞变革,必然会引起官僚集团的警惕乃至抵触,降低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。”
    “外交则不然,这一块向来不受重视。”
    “你从这里着手,不会触犯任何人的利益,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不满。”
    “又因为这是空白地带,你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是太离谱,都是一份不小的功劳。”
    “可以说,从这里入手就等于是白捡一份成绩。”
    “等到你的能力获得大家的信任,再插手学政和科举事务,就不会显得突兀。”
    “百官也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。”
    “可以说,从这里入手是最好的选择。”
    这番话朱元璋和朱标也听到了,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。
    然后陈景恪提完建议,就再次隐藏在了幕后,将功劳让给了朱雄英。
    这一切朱元璋和朱标都看在眼里,对陈景恪愈发满意。
    尤其是朱雄英确实通过此举获得了更高威望,也让他的谦让变得更有价值。
    当然,陈景恪也没闲着。
    他抽空将学堂给开办了起来,给书院取了个名字:
    洛下书院。
    一个很普通的名字,没什么可说道的。
    第一期招收了两百名学生。
    权贵官僚出身的子弟只有不到二十人,这让陈景恪放下心来。
    他还真怕自己的书院变成权贵子弟学校。
    事实证明,自己还是太高看自己的名声了。
    当然,这其中‘技工学院’的流言,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
    相关谣言流传开的时候,不少人来问他是不是真的,他都没有否认。
    在这个文学至上的时代,‘技工学院’太非主流了。
    正常官宦人家自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来。
    也就徐达等核心勋贵才知道真相,将孩子送了过来。
    剩下的学生,一部分是收养的孤儿,他还特意收养了一些孤女。
    只要这些女孩子能有一个学有所成,在科学上有所建树,都可以作为榜样进行宣传。
    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工匠子弟,都是原本隶属于朝廷的工匠家的子弟。
    他们对于研究百工技巧并不抵触,甚至还很高兴。
    人数最多的,还是形学研究班成员的家族子弟。
    他们才是真正了解陈景恪本领,又对杂学没有偏见的人。
    对此陈景恪也没有拒绝,相反他还很支持。
    一来是家学渊源,他们能学的更好。
    二来……就这么说吧,理科是一门有钱人才能深入研究的学问。
    没钱连实验器材都买不起,拿什么来研究。
    形学研究班的人,有一个算一个,没有一个是穷人。
    他们有那个物资条件,支持自家孩子深入研究。
    当然,如果贫民子弟中出现了天才,陈景恪是愿意自己出钱培养的。
    书院的先生,则全部由形学研究班的成员担任。
    现成的人才不用白不用。
    而且现在形学研究班规模也大了,常驻其间的就有百十号人。
    外放任职的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。
    大家平日里一起研究学问,没事儿就侃大山好不快活。
    得知书院需要先生,不少闲的无聊的人自告奋勇,表示一定将学生教导好。
    对于陈景恪提供的教材,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。
    形学研究班现在腰杆子也硬了,准确说是算学圈子都硬气起来了。
    虽然不敢正面和儒家掰腕子,但也不再如以前那般被单方面吊打。
    而儒家也知道拿他们没办法,因为计官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专业种类,无可取代。
    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,金钞局几乎是计官一手把持。
    就算平日里的工作,很多账目只有专业的计官才能看懂。
    文官集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。
    既然无法将算学踢出去,也就没有继续针对的必要了。
    眼不见为净是最好的。
    你们算学也别想搞事,我们也不欺负你们,大家相安无事。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算学圈子的腰杆子可不就挺起来了。
    既然学习算学也一样能当官,那儒家那一套就不是必须的了。
    虽然不至于将儒家一脚踢开,但至少在算学圈子里,儒学经典的重要性日渐降低。
    陈景恪的教材没有传统的四书五经,而是节选各种文体,集合成语文科目。
    算学圈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。
    至于儒家,他们对陈景恪非常无奈。
    到了现在是个人都知道,陈景恪不是靠医术立足的,而是有实打实的真本领。
    皇帝、太子、太孙都对他非常信重。
    且背后又有徐达、蓝玉等勋贵支持,也不再势单力孤。
    户部尚书邱广安更是他公开的盟友。
    户部加金钞局加计官体系,彻底掌握了国家的钱袋子。
    文官对他就算再不满也没用,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