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8节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8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更何况这书是用笔名发表的,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他们两口子的手笔。
    也不能怪言官不长眼。
    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,心中则乐开了花,让你小子瞎折腾。
    不过还是要给女儿女婿面子的,就说不过是一神怪小说而已,无需大惊小怪。
    此事就此揭过。
    那个言官也没有揪着不放。
    这事儿说白了不值一提,但言官风闻奏事,就是要将社会上一些比较大的动静汇报给皇帝。
    他汇报了,本职工作完成了。
    皇帝也处置了,就没必要穷追猛打。
    不过能被言官拿到朝堂上弹劾,也足以说明海盗火了。
    退朝之后,陈景恪去了解了一下情况。
    发现这本书确实火了,只是火的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。
    在社会的上层,属于黑红。
    毕竟海盗确实不受待见,但故事性确实强。
    大家属于是一边鄙视,一边偷偷的看。
    看完就凑在一起贬低。
    在中下层就是真的火了,普通百姓才不管主角是什么人,故事好看就行。
    但要说这本书在哪个群体最受欢迎,毫无疑问是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海商群体。
    至于原因,就不多赘述了。
    但要说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影响,不是促进了海盗行业的发展,也不是吸引大批百姓向往大海,而是妈祖的祭祀。
    本来妈祖祭祀,只在东南沿海几个港口城市流行。
    随着这本书的流传开来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神灵。
    更多沿海城市的百姓,开始自发的信奉妈祖。
    尤其是很多海商,本着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,出钱出力修筑妈祖神祠塑造神像。
    更是刺激了妈祖信仰的推广。
    要说反应最快的,非道教莫属。
    龙虎山立即抓住机会,将妈祖请进了龙虎山祭祀,随后东南道教各分支也相继效仿。
    妈祖正式成为道门正神,让妈祖祭祀更加规范化。
    后来这本小说随着海商的足迹流传到了海外,南洋各岛屿上也相继出现了妈祖祭祀。
    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,也有了它的信仰。
    还有一点是陈景恪始料未及的,那就是海盗这本小说,以其独特的剧情构造,影响了后来小说的发展。
    在未来被捧上了极高的位置。
    当然,这都是后话,暂且按下不表。
    得知海盗小说火爆,尤其是想要推广的内容都被重视,陈景恪就彻底将这件事情给放下了。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没过多久,新的宗藩体系规则率先被制定出来。
    里面更细致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,主要包括军事、外交、商业等方面。
    以前大明和藩属国之间,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。
    藩属国名义上称臣,大明天子承认其国家的地位。
    除了礼部制定了一套朝觐标准,就在没有别的制度方面的约束了。
    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,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。
    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,群臣都给予了支持。
    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,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。
    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,大明要对外扩张,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。
    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,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。
    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,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。
    唯一受伤害的,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。
    但可惜的是,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,就这样全盘接受。
    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,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。
    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,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。
    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,却又不敢拒绝,别提多难受了。
    所谓外遣官,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。
    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,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。
    什么驻外大使,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?
    咱派使节过去,那都是宣布圣旨,监督指导工作,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。
    不过,老朱虽然嘴上傲娇,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,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。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,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。
    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,随后就是献俘仪式。
    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,以表功绩。
    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……
    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,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,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。
    其次就是蓝玉了。
    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,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。
    最大的一场硬仗,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。
    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,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。
    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。
    与之相反的,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。
    心情无比的沉重。
    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,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。
    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,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。
    这些都略过不表,对于陈景恪来说,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。
    “黑了、胖了……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。”
    徐允恭的变化很大,皮肤变得黢黑粗糙,身材却更加的魁梧,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。
    “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。”
    见到好兄弟,徐允恭也非常高兴,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:
    “那里真是好地方啊,野外到处都是猎物。”
    “随便一个水洼,里面都有成群的鱼。”
    “野兔子都不怕人的,你看着它,它也看着你。”
    “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……”
    “土地也非常肥沃,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。”
    “只可惜,冬季太冷又太漫长,不适合居住。”
    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,棒打狍子瓢舀鱼,野鸡飞到饭锅里。
    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,这种情况基本消失,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。
    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,那就是自欺欺人了。
    真要让他选择,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。
    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,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,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。
    “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,不是因为气候寒冷,而是因为动乱。”
    “等彻底平定草原,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,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。”
    徐允恭点点头,没有多关注此事。
    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,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。
    给陈景恪说这些,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,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。
    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。
    “纳哈出虽然投降,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,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。”
    “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,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,差点酿成大祸……”
    “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,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。”
    “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……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,也是叛乱不止。”
    “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,局势反而平定了。”
    陈景恪说道:“都是为了利益罢了。”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