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唐天将军 > 大唐天将军 第498节

大唐天将军 第498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不久后,人们会认为早在几年前,李瑄军功未重的时候,就有变法图强的心思。
    “李相有何感想呢?”
    李林甫有时候能看懂李瑄,有时候又觉得看不懂。
    “深感责任重大!进入这个地方,一定要始终如一,不能成为千古罪人。”
    李瑄看着李林甫说道。
    “是极……”
    李林甫被看得发毛,只讪讪一笑。
    “李相,我带你前往诸房参览……”
    裴宽见气氛尴尬,主动提出带李瑄观看中书门下堂的其他地方。
    中书门下堂,设吏、枢机、兵、户、刑礼五房,架空六部尚书的权力。
    但此时六部尚书,皆主事中书门下。
    比如李瑄,成为吏部尚书后,主事吏房,使李瑄掌管着吏部大权。
    包括吏部侍郎李彭年就兼任吏房的差遣。
    中书省起草,门下省审核。
    这使李瑄的权力表面上不如李林甫和裴宽。
    但皇帝信任,托付更多的使职和政务,在中书门下堂,也会询问李瑄的意见。
    如果一直采纳李瑄意见,而不听李林甫的言语。
    久而久之,李林甫首席宰相的身份就会名存实亡。
    而李瑄恰恰有这种趋势。
    领常平新法大使以后,意味着这么重要的国策,由李瑄主持。
    这对首席宰相来说,本就是巨大失败。
    李瑄虽只主事吏房,但他是宰相,有权过问其他诸房事务。
    使职差遣正朝着不对的方向发展。
    使职由皇帝以敕令任命﹐专管某一具体职事﹐属于差遣性质。让皇帝的权力变得更大。
    这对皇权来说是好事。
    兵部无戎帐﹐户部无版图﹐虞﹑水不管山川﹐金﹑仓不司钱谷。
    官曹虚设﹐俸禄枉请﹐一饭而归﹐竟日无事。
    如果使职进一步发展,到达这种地步,那吏治就会变得更加笨重,对国家的危害巨大。
    李瑄现在还无法改变这一局面。
    “左相,我昨日听说此次制科,野无遗贤。录取的十二人皆是在职的朝廷命官。唉!野无遗贤怎么能这样用呢?”
    裴宽刚李瑄介绍完诸房后,李瑄突然向裴宽说起这件事情。
    “恐朝野文人士子,因此失望。国家会失去很多人才。”
    裴宽向李瑄答复道。
    他也非常不满“野无遗贤”的事情,李林甫为讨李隆基欢心,把无数文人士子的努力当成儿戏。
    他身为左相,都觉得脸面无光。
    “开科举士,本就是为平民百姓机会。天宝二年的‘曳白’事件还未过去几年,就又发生‘野无遗贤’。有才华的人怕是隐居在山上,也不会再参加科举。身为宰相,我们要杜绝这类事情发生,让文人士子重新对科举有信心,相信科举是公平的。”
    李瑄神色凝重地向裴宽说道。
    “李相有何高见?”
    裴宽立刻问道。
    他知道李瑄虽年纪轻轻,但脑袋里装的东西绝对是货真价实。
    虽常平新法有待商榷,但立意非常明确。
    “考生拿到试卷,签上名字后,立刻将名字糊住。考官改卷的时候,不得撕开名字,违者严惩。每一次科举,必须由所有宰相一同揭开名字,公布成绩。”
    李瑄向裴宽说道。
    他认为科举糊名制,现在正是时机。
    李瑄会为李隆基营造一种“野无遗贤”后果的严重性。
    李隆基肯定不会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。
    而科举糊名制,给李隆基一个台阶下。
    糊名本触犯士族和权贵的利益,但在此情况下,士族权贵如果反对糊名,立刻会被口诛笔伐。
    糊名制明显是根据李林甫“野无遗贤”而设,会对李林甫造成一定打击。
    “此实施起来,恐有困难。”
    裴宽眉头一皱,他是闻喜裴氏,当然知道他们这个姓氏就是加分项。
    糊名制度下,糊住五姓七望,糊住裴杨韦杜,糊住关中贵族。
    哪怕有野无遗贤事件,这些大族也会十分不愿。
    “时机已至。现在当趁着一些士族子弟对野无遗贤之事怨恨,尽早糊名,否则机会就难找了。”
    “以前左相在任润州司马的时候,为人清廉刚正,当时有官吏送你鹿肉,知道你不收,悄悄放下肉就走。你无处退礼,于是就将鹿肉埋在后院中。汉代名臣羊续庭前悬鱼,都不过如此!”
    “世人一向称赞左相,所以我才与左相一同商议为国的大事件。你仔细考虑一下,我希望与左相联手处理此事,流芳百世。”
    李瑄没有让裴宽立刻答复,给裴宽一定时间考虑考虑。
    在群相的制度下,有两个宰相共同推行一件事情,就能对另一位宰相进行压制。
    他要拉拢裴宽,在某些事情上,完成统一战线。
    “不用考虑了!有章程以后,不论是中书门下堂,还是朝堂。我都会支持李相的决策。”
    裴宽十分果决地同意科举糊名。
    正如李瑄对他的夸赞一样,他这一生从不贪污受贿,所以能到这个位置。
    真正有才华的人,不需要姓氏为其加分。
    “有左相的支持,大唐的前途更为光明。”
    李瑄心中已经在想如何去实施。
    向裴宽拜别以后,李瑄来到华清宫一带吏部的衙门。
    尚书省六部之首,掌全国文职官员任免、铨选、勋封、考课、升降、调动等。
    在开元二十四年以前,吏部还主持科举,但以后将科举的主试权交给礼部。
    吏部下设吏部司、司封司、司勋司、考功司,各自职属不同。
    其各司长官为郎中,副长官为员外郎。如吏部司郎中,属于吏部除了尚书和侍郎以外权力最大的人。
    吏部司主事四人,令史三十人,书令史六十人,制书令史十四人,甲库令史十一人,亭长八人,掌固十二人;司封司主事二人,令史四人,书令史九人,掌固四人;司勋司主事四人,令史三十三人,书令史六十七人,掌固四人;考功主事三人,令史十五人,书令史三十人,掌固四人。
    从这些能看出吏部的庞大。这些都是朝廷命官,另外还有一些刀笔吏、流外官,加上郎中等各种职位,连中书省、门下省的人数,都不及吏部。
    “拜见李相!”
    李瑄冒雪来到吏部衙门以后,吏部侍郎李彭年率领吏部百官出衙门迎接李瑄。
    吏部侍郎设两人,但现在只有李彭年一个吏部侍郎。
    李彭年善于剖析,只治吏的才干。
    “办公时间,诸位不必多礼。回衙门处事吧!”
    李瑄让李彭年和裴遵庆等吏部官吏免礼。
    他初来乍到,许多事情还需要了解。
    一般兼任尚书的宰相,都会把本部尚书事,托付给侍郎。
    李瑄虽然不任中书、门下,但他需要推行新法,一定比左相右相还忙碌。
    而且李瑄不相信李彭年。
    因为李彭年与李林甫关系非常好,是靠拢李林甫的一员。
    毕竟李林甫曾任吏部尚书,是李彭年的顶头上司。
    原来的吏部侍郎宋遥和苗晋卿因“曳白”事件被贬出长安后,李林甫就把吏部的事情交给李彭年。
    李瑄又不能无缘无故免去李彭年的职务,所以要暂时坐镇吏部。
    实在不行就再推荐一名吏部侍郎,逐步架空李彭年。
    在众官吏的拥护下,李瑄进入吏部衙门。
    李瑄仔细听李彭年为他介绍的吏部事宜。
    虽李彭年与李林甫关系甚好,又在心里反对李瑄的新法,但表面上他必恭必敬,说话客客气气。
    李瑄连李林甫都敢当朝去怼,更何况是一个侍郎。
    “新法即将推行,以后吏部的考核,新法也要算入。”
    李瑄听完汇报以后,向李彭年说道。
    “遵相公之命!”
    李彭年非常识时务地点头。
    只要李瑄在吏部,不论吩咐什么,他就会干什么。
    但在朝堂上,他会跟随李林甫。
    这样虽然会很难受,但只要不被李瑄揪住把柄,李瑄就拿他没办法。
    李瑄也心知肚明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