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耽美小说 > 穿越架空 > 大唐天将军 > 大唐天将军 第322节

大唐天将军 第322节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    一般都是子嗣萌荫父亲的爵位,亦或者父亲去世,儿子得宠,进位国公。
    哪像是李瑄这样,还未婚配,就和李适之一起为国公。
    父子的殊荣,似乎要把右相李林甫的光芒掩盖。
    楚国公在国公位上,算是比较顶配的。
    秦晋楚齐,皆为春秋时的强大国家。
    秦国公是李世民封秦王前的爵位,有唐以来,只此一位,不设。
    晋国公为当今的李林甫。
    齐国公有之前的权臣长孙无忌,现未封。
    上一个任楚国公,是李隆基的宠臣姜皎。
    可惜,一手好牌被姜皎打得稀烂。
    封李瑄为楚国公,这是标榜尊贵的地位。
    楚国公食邑三千户。
    虽是虚封,但李隆基为李瑄加实封三百户。
    加上之前的实封五百户,共实封八百户,享受楚地百姓八百户的赋税。
    军功十二转,最高为上柱国。
    李瑄的军功早就符合上柱国,现得授此勋,也意味着进入军功的顶峰。成为一国支柱。
    李适之拜相的时候,也是上柱国。
    李瑄又从左龙武大将军,迁为右羽林大将军。
    羽林军虽和龙武军同为北衙禁军。
    但在虚职地位上,羽林军比龙武军更有威望。
    为国羽翼,如林之盛。
    自汉武帝时,华夏就有羽林军。
    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羽林军一直存在,甚至还被吐蕃效仿。
    羽林军可以代替“禁军”这个词语,龙武军不能!
    最后就是兼任河西、陇右采访大使。
    之前的采访使肯定会被李隆基免去职务。
    这意味着李瑄正式接任河西、陇右的军、政、财。
    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,兼任十五个使职,朝廷只有李林甫一人能比得上。
    但兼任使职的重要性,李林甫也比不了。
    只是李林甫的地位更高一些。
    “诸卿有无异议?”
    李隆基在宣读完对李瑄的封赏后,停顿片刻,又问诸文武百官。
    “陛下英明,李将军收复九曲,为大唐开疆扩土。爵位和勋晋级一阶,又有谁会说道呢?李将军治下的武威郡、西平郡,比以往发展地更好,百姓安居乐业,再兼任河西、陇右采访使,监察河陇官吏,是河西、陇右百姓的福气。”
    左相裴宽左右一顾后,最先站出来说道。
    他刻意说明,收复九曲这种旷世功绩,只晋级一爵;如此军功,只加一转,正常人都不应该反对。
    大臣们听到裴宽的话后,都觉得在理。
    但又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    主要是觉得李瑄年纪小,还未及冠,羞煞他们这些老臣。
    许多人觉得心中不平衡。
    “陛下圣明,李将军当有此赏!”
    李林甫也起身拱手,昧着良心说道。
    当前李瑄如日中天,他只能附和李隆基的心意,不能忤逆。
    他只是害怕李瑄再败一次吐蕃,将要爬到他头上,该如何是好?
    不过李林甫还是坚定要对付王忠嗣,一来对付王忠嗣能牵联太子。
    二来当前李瑄太得圣人宠爱,若对付不成,反而引火烧身。李瑄这小贼极为精明,整起人来连消带打。
    “陛下英明……”
    文武百官们见左右宰相都说了,皆纷纷附和。
    “高将军,教坊女子由你挑选,选技优者,色绝者……玉器、金器、漆器,选工最善者。”
    李隆基又向高力士吩咐道。
    不说别的,李瑄上报缴获的金银珠宝,都远不止对李瑄所赏赐的。
    所以李隆基对李瑄没有吝啬。
    “遵旨!”
    身穿黄衣的高力士微微躬身领命。
    李隆基又命林招隐为特使。
    令河南尹裴敦复尽早将绢钱从洛阳出库,运送至长安。
    再由长安转运,前往湟水城。
    这一次,李隆基没有令李瑄回京城。
    今非昔比,现在大唐与吐蕃几乎贴着脸在对峙。
    身为主帅的李瑄,甚至连九曲都走不开。
    即便要回湟水城,也得等到春天的时候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转眼间,已经是阳春三月。
    黄河虽然冰雪渐消,但之前由于天寒,士兵们恢复训练没多久。
    李瑄在这段时间,除了接收一些河陇的消息,照常练武、看书外,就是练字,练琵琶、横笛、琴等乐器。
    有的时候,李瑄还会在夜晚的篝火前,为士兵们吹横笛。
    士兵们听不懂意思,但曲调悠扬,旋律感人,觉得李帅是无所不能的人。
    李瑄身为主帅,却亲自为普通士兵书写家书。
    使驿站将这些家书送至天南地北,送到他们家人的手中。
    他一人之力,肯定写不了全军的家书,他吩咐军中刀笔小吏在空闲的时候,不得拒绝士兵们写家书的请求,李瑄会赏赐这些小吏。
    军中许多识文断字的士兵,也帮助战友写家书。
    只是这些家书堆积太多,需要一年,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送到家乡。
    有的士兵想等等再寄家书,准备把军中的赏赐,一起寄给父母妻儿。
    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、细节上,让李瑄在河陇两军的威望不可撼动。
    其他的主帅也能做,但却不愿意放下身段。
    李瑄却可以有说有笑,为士卒们写家书,就当是在练字,李瑄也自得其乐。
    总的来说,李瑄也算安逸了两个多月。
    此时李瑄在九曲无事可做,建郡、牧监、牧区、建筑武宁城的琐事,又不需要李瑄这个节度使去处理,交给刘晏、哥舒翰、慕容曦皓等属吏们即可。
    李瑄会偶尔出洪济桥,带神策卫巡视周边。
    两次大战,受伤的神策卫已经养好伤。
    战斗死亡二十多人,再加上调出去为将领的亲卫,李瑄让薛错到湟水城招揽三十名亲卫,现在神策卫还是二百人满员状态。
    三月中旬,李瑄率神策卫至赤岭。
    他一直认为吐蕃会谋夺红岩堡、鹰山堡等诸戍堡。
    所以不仅派遣探马从九曲到赤岭巡视,连诸戍堡也被下令,日夜监视。
    若有吐蕃来攻,立刻烽火狼烟。绥和守捉、河源军、安人军,随时会去支援。
    李瑄眺望赤岭,远处山上的积雪,也已消融。
    最近的时候,李瑄来到赤岭的东北山口处。
    山口中心,有鹰山堡。
    唐军在鹰山堡布置四百士兵,且有二百强弩,二百弓矢。其中两百士兵披铁甲。
    在这小城堡中拥有这样的防守力,可以坚守到援军到来。
    “启禀李帅,圣人特使将至湟水城……”
    李瑄还在赤岭的时候,传令兵飞马来禀告。
    “好!我这就回去。”
    李瑄点了念头,带着亲卫回赤水城。
    早在两个月前,李瑄和军中诸将,就得到先一步而来的册封消息。
    李瑄知道自己封公和授上柱国是必定的。
    楚国公很合他预期,他没指望受封为秦国公。
    右羽林大将军只是满足一下这个令男儿心生向往的称呼,其他也没什么。
    至于加实封,光李隆基对李瑄赏赐的黄金总计超过两千两,李瑄一直储存着呢。
    那点赋税李瑄看不上眼。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添加书签